商旅导报三彩画廊艺术专版--李东伟篇

本站原创 佚名 3139

“白粥咸菜”李东伟


news.dayoo.com   2004年01月15日 16:57   来源: 商旅导报

  记者 张泽明

  几经思考,终于推翻了已定好的主题,而敲定“白粥咸菜”为本文中心,理由有二,其一,东伟兄是靠吃白粥咸菜长大的,这是他的根本。其二,东伟兄的画中,无论青绿山水,淡淡山水,青花瓶,都渗透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东方文化,这又是东伟画画的根本,也是他引以为自豪的东西。

  东伟兄的“白粥咸菜”理论,就是深入浅出。我们看其系列作品中,或许能得到印证。从其“碧绿山水”系列作品,到“静明山水”系列,又到“潮汕乡村”系列,再到“雅逸小品”系列作品,无论用墨用色,或浓或淡,强调的都是中国绘画之传统,从内容的深度到技法的完美,都有自己的强烈个性。这在40岁上下的年青画家中,实在难得。难得的是,东伟兄“吃”进去是传统的,“吐”出来的依然是传统的东西,正如他吃白粥咸菜长大,至今不忘本一样,始终保持着一种纯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画中,全是中国的东西,连技巧画法都是地道“国货”,同时在传统的“国货”中注入作品的新思维,以达求新求变。

  看其《碧绿山水》系列、《潮汕乡村》系列作品,东伟兄大胆用色用墨,色是一块接一块,一块连一块,一块叠一块;而墨更是一块堆一块,一块压一块,堆堆压压,厚厚重重,近于“死”般之厚之浓,但总给人虽“死”犹生之感,此乃“浓”到深处品自高。此外,东伟兄的用墨用笔求精求妙,妙就妙在,在其浓墨重色周围,弥漫着许许多多的“笔花”,宛若翩翩起舞的少女,又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此乃妙笔生花也。看其《静明山水》系列及《雅逸小品》系列,那淡淡的山,朦朦胧胧的树,那牛、那人、那船,还有那白白的无边无际的湖,总给人浮想联翩,悠然自得,有回归自然之感。在那春风习习,春雨润润的乡村、山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轻松与自由,清新与明滤,怡然与自得。那不是一首首可读可吟,可歌可颂的唐诗宋词吗?

  值得一提的是,东伟兄笔下的清花瓶,打破中国画的图解式模式,注入了其对自然风光的理解与东方人的人文理念,作品从意境、面貌、表现语言上却传达着一种东方精神。因而,其作品在今日之中国日渐走红。

  时下,多少画家还在画人们看到的东西,而东伟兄却把其看到的自然的东西,转化为笔墨的东西,并赋予其思想,进而把思想归纳为个人的东西,再把个人的思想体现在画面上。我看,这正是东伟的聪明与高明之处。因此,人们每每看其作品,总“有东西看”之感叹,还总能看得出,东伟兄“吃”的文化不少,吸收转换出来也不少。因为,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浓浓又浓浓的青绿山水,还是淡淡又淡淡的静明山水、雅逸小品;无论是大山大水,还是花、瓶小品;总是追求“艺术贵族化”,追求画面的静,总给人悠悠然,陶陶然。我看,这又是作者善于归纳、提纯、净化,以达空灵的艺术境界。这在当今画坛,又是不可多得的难能可贵。

  东伟兄是位既聪明而又“牛”的画家。他年纪不大,野心不小,从他刚刚在万国广场落成的得闲轩艺术沙龙便可找到印证。他画路宽,追求广,画山画水画花画瓶,只画油画,还屡屡得奖。但总是在传统中深入浅出,总丢不了其“白粥咸菜”之“优良传统”,总让人读它千遍万遍不厌倦。或许,这又是他之所以“牛”的本钱。他的“牛”,还在其画中崭露头角。其画中之“牛”,两角勾勾尖尖,牛气冲天,其画之人,头上长“角”,怒发冲冠,牛皮哄哄。而东伟兄其人呢?他留着长长又长长,密密又密密的“李逵胡子”,“牛”得女人喜欢,男人不喜欢。在短短的采访中,他常常“牛”得我脸红无言,俨然师长家长般说教,他讲山水理论,头头是道;他讲笔墨,有趣有味;他讲画画,有空才画;他讲传统,却是激情满怀,十足十的爱国;他讲“白粥咸菜”理论,又是一套又一套……下来,他又该讲些什么?讲我“自己人”不帮“自己人”;讲我过去写的那篇《东伟兄其人其画》份量不够,偷的东西多了。这回,我就实话实说了,一点儿不偷不抢。看这东伟兄又该怎么说了,而面对东伟兄这很中国味的山山水水花花缸缸的,半点儿不偷不抢,委实有点“难为无米之炊”了。反正,东伟兄的画也是追求空灵,也好空对空,乱说一通,交差罢了。

  有趣的是,东伟兄还谦廉君子般纯情,他在其自画像中题联:饭饱茶香自知,做人处事无为,横批:“白粥咸菜”。他认为,燕窝鱼翅,不过如此。画画亦然,就像是吃“白粥咸菜”般,越简淡越好,越简单境越高。看来,东伟兄白粥咸菜是越吃越有味,越吃越来劲,竟然吃出“白粥咸菜”文化来。

  蓦然间,想起东伟兄的一句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完蛋了。然而,一个没有“白粥咸菜”的李东伟又会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