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触”拯救了西方架上绘画

广州日报 吴聿立 5791

 

苗族少女之二

枫丹白露女人

娜依玛

牛与农夫

乔嘉人体

马之三

静物之一

意大利著名画家桑德罗·特劳蒂“中为洋用”地嫁接东方绘画神韵并如是感叹——中国画的“笔触”拯救了西方架上绘画

  本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罗马美术学院(国立)终身教授桑德罗·特劳蒂(Sandro Trotti)。和艺术大师拉斐尔是“老乡”的特劳蒂6岁开始习画,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凭借着油画、素描和版画作品,一直扮演着国际性的重要角色。然而,与绝大多数当代西方艺术家不同的是:特劳蒂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平凡的价值,并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让西方人觉得新鲜、令东方人倍感亲切的艺术作品。

  在本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举办期间,特劳蒂先生不仅展示他近年创作的一批油画作品,还要亲临现场写生,观众届时可一睹这位“爱吃中国菜”的外国艺术家奔放的热情和高超的技艺。日前,记者有幸率先拜读了特劳蒂即将展出的系列作品,并有以下心得。

  文/图 吴聿立

  看完罗马美术学院(国立)终身教授桑德罗·特劳蒂(Sandro Trotti)的系列作品,我先是被画作洋溢着的狂野激情感动,那强烈的色彩,那苍劲的线条,那巧妙的构图,那在西方绘画中罕见的东方神韵……接着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众所周知,古老的架上绘画,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在西方处于非主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性的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今。但是,特劳蒂先生却甘做接力者,他扬弃创新,走出了一条既西方又东方的新路,让西方架上绘画得以延续、传承,真是难能可贵啊!

  桑德罗·特劳蒂,1934年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Marche)大区(Monte Urano),父亲是泥瓦匠。他6岁开始习画,15岁考入罗马的国家艺术专科学校(Liceo Artistico di Stato),接受系统的绘画专业技能训练。接下来的艺术探索轨迹较为明晰:从未来主义起步,受野兽派和立体派影响,在抽象王国里神游;接着回归具象,从对“形”的追求转移到对“色”的研究,肆意挥洒、抒情;其后,渐渐将抽象和具象融为一炉,并嫁接了东方绘画的神韵,进入当代表现主义时期,探究出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下面,我们浅析一下特劳蒂先生的主要绘画特色。

  色彩奔放:特劳蒂用色大胆、热烈、奔放,但经纬分明,经营布局巧妙有序,兼具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塞尚的理性和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的热情,如抽象风格时期的色块,可使观者联想到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及其肖像画;后期作品的色彩运用则得心应手,颇具有马蒂斯的豪气和热情。

  线条钢炼:在特劳蒂的画作中,那肯定、精炼、有力的线条往往令观者感叹不已。毋庸置疑,这是特劳蒂从立体派大师毕加索那里汲取的营养,那钢丝般的线条凸现了强有力的形体,让造型语言更明确化,更具说服力。

  材料多样:“材料绘画”和“东方哲学”是西班牙当代大师塔皮埃斯的代名词,其意图是将人们从传统的绘画形式和语言中唤醒,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角度去观察生活。当然,勇于革新的特劳蒂自然也没有放弃对绘画材料的探索,他曾在材料的使用上下过不少工夫——为了更好地表现运动、时间和多维空间,特劳蒂早年用玻璃、玻璃纸(赛璐玢)等透明材料进行绘画创作,以表现多层物象和多重空间,取得了理想的艺术效果。另外,特劳蒂还有一套烧烤的技巧:他综合运用材料的不同特性,并通过高温改变材料的某些物理特性,使其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符号神秘:特劳蒂的语言符号在其抽象绘画中表现尤为明显,与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的符号运用、线条的表现、平涂的色块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如果说米罗的符号“米”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星星,那特劳蒂的符号则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抽象绘画阶段,特劳蒂的画面常出现“井”字符号,且这个符号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今天。

  由此可见,特劳蒂曾一度在塞尚、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中遨游,吸足了营养并彻底消化后,又轻松地走了出来。不仅如此,他还“中为洋用”地让西方油画彰显出东方绘画的气韵。

  特劳蒂曾多次来中国讲学、举办个人展览,因此在他诸多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东方文化的热切关注和勇于采撷的迹象。特劳蒂向笔者感叹:“中国画太伟大了!它的‘笔触’拯救了当代西方架上绘画。”“笔触”是油画语言,笔者的理解是特劳蒂认识到了中国画“笔与墨会”后所展示出的神秘效果,领悟到了中国画的生动气韵——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是登峰造极的中国画大师的“专利”,而天生聪慧、悟性极高的特劳蒂恰恰就好这一口,他有意识地抓住了东方绘画的灵魂——气韵,并融之于自己的画面,一点儿都不生硬,没有丝毫符号性呈现的痕迹。这种“中为洋用”的举措着实技高一筹。

  泱泱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笔者认为,这里的合一共处,很大程度上蕴涵了靠天吃饭的中国人对惠泽万物的“天”的敬畏和膜拜,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共处、和谐化一。中国画就是在这种人对自然的特殊思想情感中按部就班地发展,星火相传,不可能一刀斩断传统。

  然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孕育下的西方绘画艺术则不是这样。经过伟大的“文艺复兴”,西方绘画摆脱了宗教、政治的束缚后,不断进行着翻天覆地的艺术革命,直至“为艺术而艺术”。这样一来,中国绘画史上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出现了:艺术家们不仅可以决定“怎样画”,甚至“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可以延续传统,也可以斩断历史,一切从零开始。于是,当代画家们就本能地选择了科学知识和宇宙奥秘的主题,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着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探索。这是特劳蒂从未来主义入手,由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具象杂糅、东西兼容地吸收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西画大师及中国画的营养,最终走向当代表现主义之路的根本原因,也是他有望成为艺术大师的理由。

  可以说,特劳蒂是一位既传统又前卫的艺术家。他一路走来,不拘泥古法,中西兼容,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观察、表现世界的方法和热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中西方读画者倍感亲切。

  艺术简历(部分)

  1934年,亚历桑德罗·特劳蒂(小名“桑德罗”)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大区的乌拉诺山。

  1949年,考入罗马国家艺术专科学校。

  1957年~1958年,进行关于绘画行为共时性的摄影试验,在玻璃和玻璃纸上绘制抽象绘画,寻找不同背景上不同绘画的同时发生性。

  1960年,易碎媒介一直使用到此时,玻璃和玻璃纸把特劳蒂引向不同形式和技术的探索,还把“米粒”嵌入其他一些油画中;荣获“拉迪纳市国家绘画奖”。

  在意大利阿维扎诺市举办的“第十一届具象艺术国际展览”中,以意大利画家第一名身份荣获“众议院金牌奖”。

  1961年,通过单色绘画继续探索抽象效果:白上白和黑上黑,被按照一种基本的手法组织起来。

  1962年,用“坦培拉”(蛋彩)和油彩在大型画布上创作“条纹”主题的作品;开始肖像画系列的创作。

  1963年,荣获米兰圣·菲德勒奖;在“第九届洛维托山谷国际绘画展”上荣获“扎尔特曼奖”。

  1970年,通过一系列的油画和素描作品进行女性裸体主题的研究,这组“单色主义”作品被命名为“白色裸体”。

  1976年,开始了一系列以“天竺葵”为主题的油画和釉彩画创作,通过对颜料的运用,即通过颜色的调节创造了不同的绘画形式。

  1978年,为“意大利奥林匹克全国委员会”创作了丝网版画《体操运动员》,获梅迪卡地中海易卜拉奖。

  1982年,获罗马欧洲奖牌,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个性特征在艺术、文学和科学等不同领域被人重新认识。

  1984年,罗马的102画廊举办了“向特劳蒂致意”作品展。

  1986年,参加由巴西圣保罗博物馆举办的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画家作品展,展出了在1961年完成的一些抽象风格的作品。

  1988年,应邀参加在希腊克雷塔举办的“地中海版画双年展”。

  1993年,在圣吉内西奥的莫里凯里·达尔腾普斯宫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罗马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艺术双年展。展览由当代国际艺术中心组织筹划,特劳蒂任组委会的主席。

  1999年,应邀参加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上海国际博览会”。

  2000年,赴中国参加“杭州国际博览会”。

  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

  2008年,应邀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活动。

  2009年,由广州三彩画廊(二沙岛总店)组织策划参加“第十四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