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真谛
1958年周波跟随自己的老师杨之光先生来到过顺德,“那时候自己还是个小孩子,作学生,跟着老师来顺德写生,每天就和顺德的老百姓吃住在一起,画他们的形象,画他们的生活。”如今走在顺德的乡间小路上,年过花甲的周波老师感慨良多,看着逐渐稀缺的乡村建筑,周老师感慨的说:“顺德变了。”
言传身教 师道传承 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周波显得很兴奋,显然这段经历让他受益非浅。1956年初中毕业周波考进中南美专学习,那时候校址还是在武汉,周波从此和绘画结缘,并相伴一生。1958年中南美专校址迁到广州改名广州美术学院,周波也就来到广州继续读书,两年后1960年中专毕业的周波由于对绘画的兴趣继续在学校深造,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了让他受教终生的恩师——杨之光老师,现在回想起和杨之光老师的点点滴滴,周波的感激、尊敬均流露于言语之间。 “杨老师经常带我们出去写生,下乡,真正的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画那个年代的生产队长、妇女队长,每次出门杨老师都把所有的绘画工具带个齐全,从不怕沉重,以备急需。”周波回忆有一次同学淘气捉了一只老鼠,杨老师却拿来让大家写生,还说“送上门来的素材怎么能浪费。”“对艺术勤奋执着,对生活深入”这是周波给自己老师的评价。 后来周波自己做了教授,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现在周波也是桃李满天下,现在退休在家的周波老师家,偶尔周末还会接待几个得意门生前来请教,师徒之间一杯清茶一幅画卷话不尽当年师生情意。周被带过多少学生,现在他自己也无法用数字说清,“每年都会带学生出去写生一次,时间大概一个月,像海南岛黎族聚居地、西双版纳、福建惠安这些地方我都带我的学生去过,让学生画,我也画。”“我们做老师讲究的是言传身教,我的老师是这样教我的,我也这样教我的学生,因为这才是师道。”周波如此阐释他的教师身份,“言传身教”的传统在两带师生间完好传承。
艺术真谛 源于生活 回忆自己当年和老师下乡写生的一段传奇经历,周波如今笑谈:“大难不死啊。”据他回忆,那天他和杨之光老师两个出去写生,突然天降大雨,大雷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就在他和杨老师的眼前,一颗树瞬间被雷劈断,“就差那么一点点,我们的命就没了。”周波如此描述这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艺术的灵感就来源于这样实在的生活,我带学生到海南岛写生都是走最西边的路,最难走的那一条,到西双版纳就住在生产队长的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我和学生的艺术题材也都是这些实在的生活,我笔下的人物一般都有生活原型。”周波如此阐述艺术与生活。 “因为走过的地方多了,看过的事情多了,现在真的很感谢生活给予我的一切,人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才是。”周波在让别人珍惜生活的同时,也是这样感恩的生活,他经常捐钱、捐画出来给需要的人,“艺术的真谛就是回归生活本身”周波最后总结到。
艺术“老师” 墙上作画
周波老师是个幽默风趣的人,这种幽默源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刻的生活见解,采访中它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一日,一位记者找到一个绘画大师要采访他,记者见面就称“﹡﹡老师……”,听此言,那大师很不高兴,道“我是‘大师’,不是‘老师’”,弄得记者甚是尴尬。“小师、中师、大师都不如‘老师’级别高阿”周波大笑,“老师才是对人最高的赞誉,我喜欢听人叫我老师。”
不过这位艺术“老师”的作画习惯刻有些奇特——墙上作画。说起这个习惯,周老师说是因自己儿子而起,儿子小时候受父亲耳濡目染对绘画、书法都产生极大兴趣,“他刚学画那会儿,有热情,那时家里地方小,他每天画画的纸把地板、桌子全部被他占满,我根本没有创作的地方,于是只有另辟蹊径,利用了家里的墙了。”周老师说道。于是“墙上作画”的习惯就这样养成,至今没有改变,这也成为周波作画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