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能为艺术品定标准吗?
银行能为艺术品定标准吗?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9-0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林琳
海生 很多藏画可能长期被收藏在仓库中,价值无法体现;如与银行合作可获宣传机会,又有成交可能性。 |
张向东 如果银行的目的的确是在于对艺术的推动,那最好的方式是掏钱买东西;如果是要为高端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那更好的方式是经常开设免费的收藏推介会。 |
李琼波 从专业角度看,银行必须拥有专业的团队,包括价值评估体系。毕竟艺术品不是一个有标准可言的商品。否则最大的风险要由客户承担。 |
银行艺术品理财受关注 但其价值评估体系的权威性尚受怀疑
近段时间,各大银行相继推出与艺术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引起艺术品专业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其中的“私人银行艺术鉴赏计划”更是在业内引发讨论。专家们认为,金融机构对艺术品的推动值得认可,但由于艺术品不同于金融产品,具有标准模糊、难以准确定价、门槛高的特点,操作细节有待推敲,并建议银行制订对各方面都公平的细则。
本期高手论剑邀请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画廊》执行主编李琼波、三彩画廊总经理海生对该话题进行探讨。
撰文/记者林琳
作用:客观上对艺术市场起推动作用
张向东:这种“私人银行艺术鉴赏计划”其实就是为客户代管资金一年,一年后银行可获得一定的收益。客观上讲,金融机构这种做法的确对艺术品市场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海生:我认为银行的公信力决定其可以作为市场中介人,但是先决条件是画廊要有足够多的好作品,其二是能保证艺术品的安全。对于一些画廊来说,很多藏画可能长期被收藏在仓库中,价值无法体现;如与银行合作可以获得宣传的机会,又有成交的可能性;而买家也拥有一年的鉴赏期和挑选期。大家各取所需。
张向东:但是我认为,如果银行的目的的确是在于对艺术的推动,那最好的方式是掏钱买东西;如果是要为高端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那更好的方式是经常开设免费的收藏推介会。如果推出这样的产品来收取客户的费用,出发点是利益的话,估计市场较难赞同。
顾虑: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难建立
海生:我曾与地产商合作,提供一批作品作为展品,15天后收取1万多元的租借费。这都是画廊在寻找新出路的尝试。在国外,有的艺术机构扮演中间商角色,他们没有实体画廊,仅为家庭提供艺术品摆放等服务。
李琼波:我认为这些都是银行业务的开拓,可以尝试。目前难以评价好与坏,但是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专业角度看,银行必须拥有专业的团队,包括价值评估体系。毕竟艺术品不是一个有标准可言的商品。否则最大的风险要由客户承担。
张向东:没错,问题还在于银行不一定具有价值的评定标准,而与银行合作的画廊也未必具有公信力。毕竟艺术品分类甚多,一家画廊满足不了需求,而有代表性的画廊还是有限。
海生:听说有的银行想直接与艺术家合作,但我认为艺术家不一定会接受。因为从目前市场情况看,艺术家并不为市场渠道发愁,不一定愿意作品被搁放1年时间。
李琼波:所以,操作细节的确值得商榷,而且我担心其过程难以透明化。万一遇到别有用心的机构,那损失的就是买家了。
张向东:如果银行能组织艺术批评家以及市场专家的团队,并敢于公布专家团名单、专家资格身份,以及不同专家推介的艺术品名单,那就能令人信服。不过我估计1年后的成交几率可能微乎其微,毕竟真行家早就入市了,而不懂行的民众不会轻易入市。所以我认为虽然这些艺术品市场的推广尝试值得认可,但细节仍有待推敲。
相关链接:
据《北京商报》报道,招商银行也紧接着推出了一款私人银行艺术鉴赏计划,这是一款类期权艺术品投资产品。该投资计划的具体操作流程为:投资者可以从招行推荐的当代艺术品中任意选择其喜爱的作品,存入相当于该艺术品现价的保证金,即可拥有该艺术品的鉴赏权益,在鉴赏期内,客户可以将艺术品带回家中,慢慢品味艺术品及其内在的艺术价值,该期限为1年。
在1年之内,如果其选定的艺术品升值,投资者可随时以原约定价格购入该艺术品。如果不满意,投资者也可退还艺术品,只需支付2%的管理费用就可拿回保证金。也就是说,如果艺术品的定价为100万元,那么投资者1年要支付2万元鉴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