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与市场相遇相知
《欲望都市》里的淑女夏洛特是纽约的一个画廊经纪,而在中国,这个职业刚刚蹒跚学步,一切尚无制度的规范,只是作为一种代理的模式而模糊存在。任何新生行业,必然存在诸多问题,画廊业也不例外,行业的成熟有待时间的累积。作为艺术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无论是签约画廊的艺术家还是画廊经营者,他们的努力一刻也不曾停歇。在此,就让我们把圈子打开一个封口,驻足聆听,里面正传来一个行业茁壮成长的声音。
清醒的行内人
张向东 广州华艺廊负责人
眼前的张向东一脸络腮胡子,坦诚、率直,颇有艺术家风范。说起画廊行业,他侃侃而谈。
今年四十出头的张向东,20多年前是个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热爱诗歌,理想主义,朋友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圈子里不是诗人,就是作家、画家这样的文艺青年。那时的他从未听说过画廊,更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经营一家画廊。
进入画廊业前,张向东做过很多行业,经历非常丰富———和一起写诗的哥们儿闯过海南,做过装饰装修、五交化贸易、办公用品、连锁专卖店,开过广告公司。直到1997年,他的一位朋友在广州经营拍卖行,借助这个资源,有着数个行业经验的张向东开始负责经营画廊。尽管并非美术专业出身,但张向东自身的潜质以及丰富的经历给了他进入这个陌生行业的通行证。就打动心灵的本质而言,各个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他不是从技术的角度而是从更本真的角度看待艺术品,倒也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新明快。另外,经历过广告、贸易等多种行业的历练,即使进入陌生行业他也轻车熟路。
开画廊转眼间七八年过去了,张向东对画廊这行也渐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行家里手。他很喜欢这个行业。“平时打交道的就是两种人,艺术家和收藏者,和他们交往可以看到别样人生”,比如有着显赫光环的艺术家,他们私下也有不为人知的苦闷、孤独。他们对待人生、创作的态度,以及关于名利的看法都给了敏感的张向东体察人生的新的维度。但喜欢之外,张向东在画廊的定位上也不乏难处,毕竟市场取向和个人爱好会有相冲突的地方。张向东希望画廊能力求将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相协调,虽然画廊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实并非一切尽如人意。他既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又要契合市场的需要,这个度很难拿捏。
在这行再做3到5年,张向东说自己可能会开始写一些艺术批评,以另外一种身份来看待这个行业。做了这么多年,他看到无论艺术创作还是市场状态都有些不合情理的地方,积累到一定程度,他觉得胸中块垒不吐不快。但这些就整个行业发表的看法,他不想作为岗位经营者去说,因为那会和自己的职业精神以及商业利益相冲突。那时他想换个角度、换个身份继续做清醒的行内人。
一切源自爱好
海生 三彩画廊总经理
海生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和美术并不相关,如今,身为拥有两家店铺的画廊老板,都是源自兴趣和爱好。说起自己的画廊,他感慨,“皇天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海生在一家单位工作。一次,和朋友去国外旅游考察,同行的喜欢艺术的朋友带着他参观了很多美术馆和画廊,在朋友的引导下,本想考察旅游项目的海生开始对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在朋友的介绍下,海生开始收藏字画。最初,和许多收藏者一样,海生也遇到很多困难,因为不识货经常买到赝品等等。为了训练“火眼金睛”,海生交了不少“学费”。他的藏品古玩、字画无所不包。收藏对他来说,只是单纯因为喜欢,“正如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旅游一样”,收藏成为海生工作之余的消遣。慢慢地,凭着兴趣和磨炼,海生的眼力越来越好,收藏品越来越多。在朋友的委托下,他开始和朋友以及一些画家一起在珠三角地区办收藏品和画作展览,积累了不少展览经验。
在多年收藏中,海生经常和藏友们交换一些收藏品,但他感到面还是太窄。在国外考察时,看到一些画廊在幽雅的环境中展示艺术品,还可以带来利润。他想,不如开一家画廊,一方面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另一方面,既便于收藏家们相互交流,又能在能力范围内,发现好的艺术家,推介给好的收藏家。尽管99.9%的朋友对画廊这个行业都持怀疑态度,2003年,海生的画廊还是如期开展,时至今日,又开了一家分店。
通过两年多的经营,海生认为目前的状况和预期的目的基本吻合,画廊在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他承认经营理想的画廊并不容易。“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免费的,要使好的艺术品让爱好者认同也需要物质基础,需要收藏者、爱好者的支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前面,没有成功的可以借鉴的模式,而且海生感到自己并非专业出身,做这行遇到的困难也比别人多很多。即便如此,海生的画廊依然凭借他在细节上的努力在业内有了口碑。
海生很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对于这个行业,除却兴趣,他还有诸多热爱的理由。“每天工作的环境幽雅,而且所作的事业对艺术、对人、对社会都百利无一害”。“随着人年龄增大,做很多行业也许会力不从心,而和艺术品打交道,不受年龄和体力限制,时间越长,接触的东西越多,经验越丰富,越熟能生巧”。面对未来,海生充满信心。
平静接受 欣喜展望
爱民 职业画家 与一家日本画廊合作
爱民2000年从西安美院版画系毕业后,做过一年中学老师就辞职开始准备走职业画家的道路。为了谋生,他做过化妆品市场营销,有时上午推销化妆品,下午在美院代课,晚上才有空画画。攒够了一定的资金后,2003年,爱民到了上海。
莫甘山路是上海有名的艺术家聚集地。很多收藏家、画廊、画商都来这里光顾。爱民安身于此的第2个月,就卖出了自己平生第一幅画。卖画所得的2000美元是爱民入行以来拿自己的艺术品解决生存问题的第一次。就这样,爱民开始零零散散地出售一些自己的作品。从长远想,他还是想找一家好画廊来经营作品。但想法归想法,要找到合适的画廊并不容易。爱民说画家是千里马,画廊是伯乐,自己找上门并不是一件好事。“你找它,它不一定看重你。它找你,你在它看来则有一定位置”。
在一次展览中,一家日本知名画廊的画商很欣赏爱民的作品,当场买画,并从那以后,这家画廊和爱民保持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直到如今,由于彼此对对方尚不完全了解,爱民和画廊还没正式签书面协议,如今合作基础是相互信任。
在个人创作上,爱民正深切感受着金钱对艺术的冲击。和画廊合作时,“有时候在创作上要小心,离市场太近时要反省自己”。现状是必须要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和无所不在的金钱诱惑。“难以碰到一辈子能跟定的画廊,合作都是阶段性的”。在爱民看来,在中国,和画廊谈长期合作太难了,“很多画廊都将短期利益看得很重,有直接的经济目的,无法和艺术家互动”。好的画廊,应对艺术有直观的判断,有超前的眼光,能预感未来,给艺术家一定的成长空间。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对中国画廊业的现状并不满意,但爱民并不抱怨眼前的一切,他感到画廊业为年轻艺术家提供的展示机会越来越多,社会发展目前就到这个程度,行业的发展和规范是时间问题,画廊业的发展只有经过一个良莠不齐的过程,才能建立规矩、完善的制度体系。他相信20年后的情况会好很多,下一代的机会将更多。
十年前,很多画家会选择去国外发展,但如今,爱民说很多国外画家都羡慕中国的机会很多。在众多机会面前,爱民表示无论艺术家还是画廊都首先要遵守规则,尽量尊重别人的利益,慢慢磨合,彼此才能走得更远。
在摸索中走向成熟
张恩利 油画家 签约香格纳画廊
张恩利今年40岁,1998年他开始就职于上海一家大学,教授室内设计直到今天。除去老师的身份,他的另一重身份是画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恩利就梦想当艺术家,并且开始不断创作油画。但那时的他,脑海中没有任何商业概念,画画、做纯艺术只是一个梦想。能够在《美术》杂志发表作品,就很兴奋了。
据张恩利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的商业画廊,其实很多是画店,和路边的工艺品商店没有什么区别。慢慢的,通过美术馆的展览,张恩利认识了如今合作的这家画廊的老板,在作品得到认可后双方就开始有联系。“最初,艺术品市场不稳定,画廊才刚刚起步,很多画廊一年卖几幅作品就很高兴,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市场期望更理性的方式”。开始,画廊不一定清楚艺术家的未来,只是试探性的、零散地选择画家的几幅作品,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双方才走向更紧密的合作。这时,画家的作品学术、市场价值相对稳定。张恩利和画廊这么多年的合作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张恩利并不看好直接找艺术家买画的做法。好的客户更相信好的画廊。“一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