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纪:梁园传人 丹青高手

佛山日报 佚名 4658

人物档案:
  1926年生于广东佛山,字方纲,是梁园梁氏家族的十八代传人,曾任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广州市文联委员,并获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梁纪自幼受书香世家熏陶,先后被李凤公、卢振寰、谢稚柳三位名师纳为入室弟子,绘画艺术成就卓著。其作品传统技法根基深厚,用笔敷色浑厚有序,加以重写生、体物于微、形象生动,神态盎然,形成秀润明艳、工丽劲健的个人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并被选送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为中国画研究院、广东博物馆、广州美术馆、深圳博物馆、佛山博物馆、梁园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巨幅刺绣及金银线绣;出版有《岭南花果》、《梁纪国画选》、《梁纪画集》等。
  从艺感想:生来糊涂乐忘忧,寄情书画无别求。

  作品《凌寒独自开》,取法自然,意境深远,凌寒怒放的白梅引得山雀流连忘返;《秋菊》,造型生动自然,色彩富丽典雅,缕缕清香仿佛扑鼻而来;《千年古荔》,功力深厚、生动真切,饱历风雨的古荔硕果累累,活泼可爱的禽鸟好象在歌唱岭南的勃勃生机;《汉宫蝶舞》是梁纪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精品,运用传统技法,形神兼备地表现了宫女的婀娜多姿写意水墨画《凌风劲节》,富有动感,表现了竹子不畏风暴,百折不挠的风骨;笔下的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生机盎然。

  由佛山著名书画家梁蔼如及其侄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四人,精心营造的佛山梁园,自清中期建成后,成为闻名遐迩的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梁园不仅为当时的岭南造园艺术带来了新突破,而且这种家学渊源,在日后梁氏家族的传承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其家族声名鹊起、名人辈出。目前岭南画坛上造诣超卓的工笔花鸟画家梁纪,就是当中的佼佼者,他笔下的花鸟造型生动自然,色彩富丽典雅,广为世人喜爱。秋高气爽时节,记者来到广州,拜访了这位饮誉海内外的老画家。

历尽艰辛矢志不移,喜遇名师如鱼得水

  鹤发童颜、温文尔雅的梁纪把我们带进了他的“兰竹居”。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鲜红的荔枝、高贵的牡丹、幽雅的兰花,以及纤毫毕现、活跃其间的雀鸟,无不细腻传神、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您的画实在太美了!看了使人想起了古代的宫廷画,又好象置身在大自然幻化的仙景中,这样高超的画艺是怎样练出来的?”记者脱口问道。
  “我学画并非科班出身,除受家学影响、自身勤奋外,全靠名师指导。”梁纪谦逊地说。
  梁纪是梁园创始人之一梁九图的曾侄孙,幼时常到梁园玩耍,听长辈吟诗论画;其父梁彰善是佛山大兴银珠店的经理,闲时喜欢种兰画画。梁纪耳濡目染,三岁便学着在地上涂鸦了。到了上学年龄,父亲见他临摹公仔纸的二十四孝图画得似模似样,便语重心长地说:“你立志画画我不反对,但你要知道,古时很多画家都是饿死的,要当画家就要挨得穷,还要找个好老师,先工后意,打好基础。”
  梁纪铭记于心,一边在书塾读书,一边学画。14岁那年,梁纪将他画的《双鸡图》拿到佛山的字画店“瀚香楼”装裱,不想被人以10元的价格买走了,而当地一名老前辈、居廉学生郑古珍画的画才卖了5元。梁纪从中看到了希望,将首次卖画所得买了纸张笔墨,立志要当一名好画家。
  然而,日寇的铁蹄踏碎了梁纪的梦想。沦陷后的佛山百业凋零,饿殍遍野,他父亲经营的银珠店也倒闭了。为供养父母,年仅16岁的梁纪只身逃难到广西柳州谋生,抗战胜利后又来到广州一间店铺打工。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无论再苦再累,他始终没有放下画笔。每晚店铺打烊后,别人去逛街、打牌、上茶楼,他却挑灯自学,临摹古画、写生,画到凌晨一两点钟。
  一天,著名国画家李凤公在广州文德路有名的字画店“云林阁”看到梁纪送去装裱的花鸟画富丽工致、笔法不凡,禁自叫好,并立意收他为徒。梁纪闻讯,喜忧参半地写信给李凤公说:“能跟您学画是我的心愿,但我要打工供养父母,没钱交学费啊!”李凤公当即回信说:“既然我喜欢你,还讲什么钱呢!”
  自此,梁纪拜在李凤公门下,常请恩师评改习作,李对他的不足逐一指出,言传身教,亲如子侄。1950年,李凤公到香港定居,临行将梁纪推荐给北宗山水画大师卢振寰作学生,画技进一步提高。随后,梁纪又经书法家李天马引荐,拜著名国画家谢稚柳为师。梁纪常去信请教谢老,谢老每到广州,梁纪都要带上画作登门请教,聆听教诲,受益良多。
  “在众名师指导下,我的绘画技法及绘画理论不断提高,在如何博采各家所长上也受到很大启迪。”回首往事,梁纪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56年,梁纪“三十而立”:工笔花鸟画佳作《竹下双鸡》入选全国国画展;作品《百合花》入选华南青年美展,并获三等奖,被选送参加当年的全国美展。

根基深厚取法自然工笔花鸟别开生面

  自此,梁纪擅长工笔花鸟画之名不胫而走,每年均有佳作入选全国、全省展览。1959年,他的《孔雀紫荆》入选省美展,并被收入《建国十周年献礼画选》及《中国画集》;1961年,他的佳作《麒麟草》和《竹溪双鸭》同时入选省美展,后被收入《现代花鸟画集》;1965年,他的花鸟画《薄膜育秧》更以新颖别致的构图、布局和表现手法被美术界誉为新花鸟画,入选建国十五周年献礼美展,各大报刊纷纷刊载推介。
  “您创作的工笔花鸟画,既运用了严谨细腻的传统技法,又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色调明快,自然逼真,令人百看不厌,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画画一定要有写生基础,要运用传统技法写现代的景物。传统技法得力于临摹古画,而对物象的准确表现全靠长期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熟练传统技法、准确掌握景物的自然生态,才能创作出高格调的作品。”梁纪侃侃而谈,青少年时期刻苦学习传统技法、坚持写生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梁纪的父亲经商之余喜欢鉴赏字画,家里收藏的古画成了他小时候最好的学习资料。到广州谋生后,梁纪与当时有名的书画收藏家莫元瓒结为好友,莫常拿出自己珍藏的赵孟頫《礼佛图》等古画精品,让梁纪临摹。
  祖辈营造的梁园曲水回环、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风光成了梁纪童年观察景物的好去处。而父亲在家里栽种的数十种名兰,更成了梁纪写生的好题材。为捕捉禽鸟的神态,他时常租借白鸽回家写生。更难忘的是,李凤公、卢振寰、谢稚柳等名师经常送出自己的画作,让梁纪借鉴学习。
  不断吸收传统技法的营养,掌握自然景物的生态特征,为梁纪形成鲜明的绘画个性打下了深厚基础。1954年,广州市长朱光在文化公园举办画展,梁纪拿出他的《汉宫蝶舞》参展,备受赞赏。随后,他应邀参加了由方人定、黄新波等著名画家主持的“国画座谈会”,每周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看画、论画,出外写生,画艺更为精进。
  1957年,梁纪被任命为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美术指导。他看到当时的广绣较为俗气,难登大雅之堂,便提出改革意见,并根据广绣的特点,融合工笔画的技法,设计了一批新颖的广绣图案,使广绣更加清雅、轻盈,深受人们喜爱,不少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的金银线绣六面宫灯《万寿无疆》、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饰壁的巨幅广绣《红棉孔雀》,以及广州市政府送给胡志明主席的广绣《红棉八哥》、曾荣获广东工艺美术创新奖的广绣挂画《紫荆孔雀》,都是梁纪设计的力作。
  担任美术设计之佘,梁纪仍坚持创作。“文革”后省美展复办,他每届都有作品参展。佳作《岭南春色》入选广州市花美展后,还被收入《广州市花选集》及《广东当代画册》。1981年,他应中国画研究院之邀,赴京创作,其中《荔枝小鸟》一画入选该院首届展览,在北京、上海展出后,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采用作年画。
  梁纪别开生面的工笔花鸟画受到了名家的赏识。早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画家黎雄才就高度评价说:“长于工笔画的不多,艳而不俗的更少。梁纪的画基础扎实,用传统技法融入新的写法,成就卓著。”随后,黎老欲聘梁纪到广州美院国画系任教。谦逊的梁纪考虑再心,婉拒道:“自己非科班出身,恐难胜任。”直至黎老“三顾茅庐”,他才于1961年和1978年到美院担任了两期兼课老师。

以画怡情健康长寿,心系故乡情深一片

  几十年的艺术生涯转瞬过去了,梁纪虽已年近八旬,但仍耳聪目明、身手敏捷、神采奕奕。请教他身心健康的秘诀,梁纪爽朗地说:“主要是心态平和,以画怡情,与世无争,不计较个人得失;其次是饮食清淡,爱吃鲜鱼、青菜。我已好几年没吃药了。”
  他告诉记者,心态平和最为重要。几十年来,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曲折,他都泰然处之。“文革”期间,他被斥为“走白专道路”而受批判,但他平静对待,最终在工人保护下避过一劫。而坚持画画,更使他心情舒畅。
  1989年,梁纪从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岗位退休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