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50载纪念特辑]广东美术的影响力

羊城晚报 陈 侗 2986

建国后50多年来的广东美术可以写一本很厚的书。如果只选一件作品作这本书的封面,候选的应该是杨之光的《矿山新兵》、汤小铭的《永不休战》和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尽管不能说这些作品是最好的,但应当说它们给全国人民印象最深,因此奠定了上世纪70年代广东美术在全国无可替代的地位,让一批艺术家成为了明星和楷模:关山月、杨之光、林墉、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张绍城、梁照堂、李醒韬、陈振国(左毅)、尚涛、汤集祥、陈永锵、王维宝、唐大禧、招炽挺、潘嘉峻、林丰俗……这些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决定了广东主流美术的气候和方向。

  在文艺思想相对受限的20世纪70年代,广东美术能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也许跟历史上“两高一陈”所推行的中国画改革有关,也许跟广州有一所美术学院有关。但是,我们只要仔细地读一读这些作品,就能发现作品的内容其实也起了作用。大海、榕树、橡胶林、西沙、海南生产建设兵团……这些东西对于生活在内地的人来说神秘而富有异国情调。甚至包括陈衍宁和汤小铭所画的关于《国际歌》作者欧仁?鲍迪埃故事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轻快的素描技法,还有作者能够将一个他们没有到过的国家表现得像到过一样。

  80年代初,广州美术学院恢复原名之后不久,广东画院和广州画院相继成立,由此形成了三院主导的创作局面。然而,全面的开放让内地的艺术家也获得了机会,广东的艺术家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竞争力,尤其是单幅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不再成为关注的焦点。除了像伍启中继续用过去的方法创作一些历史画,其他画家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出一个个系列(例如林墉的巴基斯坦写生),就是改变画种另谋出路(例如许钦松由版画改画水墨山水)。

  在主流美术之外,有一些艺术家意识到进入美术史的途径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最典型的例子是黄一瀚,他从1978年起就一直待在美院,90年代初期开始偏离岭南画派传统,探索具有形式张力和现实表现力的特殊方式。在90年代中期发起了“后岭南”运动后,他又巧妙地将自己在这场运动中的表现扩展成“卡通一代”。无疑,黄一瀚所从事的这一切都不为美院所重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他至今还只是一名讲师,这个职称与他在国内的影响力形成了一种反差,但正是这一反差使他肯定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一种其乐无穷的感受。在不参与主流美术活动方面,黄一瀚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既不是美协会员,也不参加美协组织的活动。尽管美术家协会并不排斥多元化,但观念较为超前的艺术家还是认为具有当代意识的作品应该出现在别的地方,比方说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双年展和广州的三年展上。事实上,他们注重的不是官方与否,而是开放性的有无。

(作者系画家、批评家、出版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矿山新兵》(杨之光)和《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陈衍宁)奠定了上世纪70年代广东美术在全国无可替代的地位。

编 号: 2112542    
摄影作者:   
文件名:ksscxc68155.jpg  
文件大小:49K  
高 X 宽:400 X 300  
说明:ksscxc68155.jpg

编 号: 2112552    
摄影作者:   
文件名:kmgyjf68131.jpg  
文件大小:48K  
高 X 宽:314 X 400  
说明:kmgyjf68131.jpg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编 号: 2112537    
摄影作者:   
文件名:ksscxc68156.jpg  
文件大小:65K  
高 X 宽:250 X 400  
说明:ksscxc68156.jpg

■《矿山新兵》

编 号: 2112532    
摄影作者:   
文件名:ksscxc68159.jpg  
文件大小:68K  
高 X 宽:428 X 300  
说明:ksscxc68159.jpg

■黄一瀚、林蓝、方向是广东美术新生代的焦点人物。

■黄一瀚作品

编 号: 2112657    
摄影作者:   
文件名:ksscxc68165.jpg  
文件大小:102K  
高 X 宽:363 X 400  
说明:ksscxc68165.jpg

■林蓝作品

■方向作品

■广东美术大展现场 王翔 郑梓煜(实习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