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六大“症结”缠身

广州日报 吴聿立 2649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12-1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聿立

   艺博会上的雕塑作品《思想者》。
   三彩画廊的展览现场。
   周春芽的雕塑作品。
   观众在咨询展品情况。

  外商竖大拇指赞广州艺博会 文化部专家“把脉”中国博览业

  核心提示

  制约中国博览业发展的六大“症结”

  症结一:同质化现象严重,鲜有看点

  症结二:不少艺术博览会以商定展,什么好卖卖什么

  症结三:某些艺术博览会“一展了事,为展而展”

  症结四:存在临时班子、临时组织、临时人员的“三临”现状

  症结五:主旨泛化与品位不高现象比较突出

  症结六:政府的监管及支撑体系不健全

  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简称广州艺博会)于本月11日在锦汉展览中心拉开了序幕。展览现场,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艺术机构带来的展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令摩肩接踵的观众目不暇接、大饱眼福;标新立异的场馆彰显了国际化、人性化,连置身其中的参展外商都竖大拇指称赞。毫无疑义,火热的广州艺博会不仅令清冷的仲冬春意融融,还充分展示了广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的人文魅力。

  在以有着传统美术优势的城市、地区为主的国内参展团体中,广州则以东道主的身份出动了庞大的艺术军团,共有10家艺术机构、100多位艺术家踊跃参与盛会。昨天,记者采访了广州艺博会的“铁杆粉丝”三彩画廊和原子空间画廊的负责人,他们一致表示:多次参加广州艺博会收获颇丰,但策展方应严格把关,抬高“准入门槛”,把艺博会打造成广州市的文化品牌。

  其实,当下我国艺术博览会的举办虽此起彼伏,异常红火,但博览业毕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正常的。为使这一新兴的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文化市场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西沐为其进行了“把脉”,查出了六大“症结”,并开了“良方”。

  本专题文/图 吴聿立

  广州艺博会应抬高准入“门槛”

  艺博会和画廊、拍卖行等都是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渠道,是联系美术界和艺术市场的桥梁,它可以让艺术家与购买者直接对话,因此美术机构在本届艺博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广东地区的品牌画廊,三彩画廊从2003年开始就连续参加广州艺博会,堪称艺博会的“铁杆粉丝”。“虽然每次的经济收入和投入都不成正比,但三彩画廊参展的主要目的不是想在短短的几天内成交多少张画,获取多大利益,而是想通过艺博会这一广阔的平台,展示画廊的形象与品牌,与新友结缘,与老友聚首。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画廊和艺术博览会的功能,对艺术品收藏有个清新的认识。因此,我们贴钱都要坚持不懈地参加。”三彩画廊总经理海生在表示满意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忧虑,原因是一些档次不高的艺术品的介入,影响了整个艺博会的质量与品位。“广东人虽然深谙生财之道,但举办艺博会不应以赚钱为宗旨,因为它与举办城市的精神面貌关系密切,效益是无形的。我认为政府应该抬高准入‘门槛’,加大宣传力度,把其打造成广州的文化名片,使之名扬海内外。”海生说,“三彩画廊一直为塑造‘文化名片’努力,送展作品的质量一届比一届高,希望政府也要严格把关。”

  以经营油画闻名的原子空间画廊的总经理周建萍谈到参加艺博会的感想时,则有另一番说法:“艺博会正在逐步国际化,这样如何才能使其真正与国际知名展会媲美就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国际化意味着专业与创新。这就要求组委会重视有潜力的新生代艺术家,加大现当代艺术的推广力度,在学术上严格控制,谨慎把关,杜绝低档劣质、打着‘艺术’旗号的展览品出现;另一方面,国际化意味着市场融和与市场规范。艺博会有责任控制展品的质量与价格的关系,避免因打价格战而出现‘赶集’或‘叫卖’的街市现象。”

  针对参展方的意见,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第十三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秘书长张润华表示:只有提高准入“门槛”,走“高精尖”路线,吸引“三高”(高品位、高质量和高规格)艺术品、品牌艺术机构及海内外艺术名家参展,才有望把广州艺博会打造成文化品牌。“为此,广州市文化局局长陶诚曾掷地有声地说:宁愿缩小第十三届广州艺博会的规模,也不能把质量降下来。”张润华强调,下一届艺博会要在招商、策展等领域加大力度,广纳贤言,征集人才,让广州艺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艺术博览会千面一孔鲜有看点

  海生和周建萍就自己多年参展的感受,委婉、中肯地为美中不足的广州艺博会“把了一把脉”,而西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迅速发展的艺术博览会会展行业现存的不容忽视的六大“症结”:

  症结一:艺术博览会多、乱、散的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复与缺乏个性使不少艺术博览会千面一孔,鲜有看点,甚至有些艺术博览会已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几乎沦为谋利的工具与手段。

  症结二:某些艺术博览会低端化、大卖场倾向明显。低端化导致博览会的凝聚力不高,影响力低下,更有不少艺术博览会以商定展,丧失了选择展品的标准——如果艺术博览会仅仅把眼光局限于单幅作品的价格和销量上,这势必导致“什么好卖卖什么”的大卖场局面。

  症结三:不少艺术博览会研究、传播、展示及市场化的联动运作机制弱化。“博览”的目的不仅仅是现场展示的互动,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认知与传播渠道,需要多方参与,是行业知识与影响社会化的重要平台,不能“一展了事,为展而展”。

  症结四:系统策划、组织与运作水平不高,投入的方式与渠道过于单一。临时班子、临时组织、临时人员(“三临”)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当今艺术博览会不正常的现状,这致使艺术博览会缺少应有的文化;同时投入的不确定性也往往使艺术博览会在赚钱的指挥棒下,难保体面与水准。

  症结五:艺术博览会主旨泛化与品位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一场艺术博览会往往是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大集合,不知所云,更谈不上知识性的分类、整理、取向与趣味,这往往让一些知名的艺术家或艺术机构望而却步。

  症结六:政府的监管及支撑体系不健全。政府不能将艺术博览会当成文化建设的点缀,而应视其为一种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治愈

  展览业“症结”

  需“五剂猛药”

  众所周知,艺术博览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艺术博览会,对推动与了解该领域的状况与发展态势具有极为重要的窗口作用。艺术博览会的“博”是指能够展现该领域的文艺生态状况;“览”指能呈现该领域的发展态势,并突破这种生态状况与发展态势的领域限制,向大众传播,从而增强社会的参与程度。因此,影响艺术博览会健康发展的六大“症结”不可小觑,西沐也对症下药地开出了五大“处方”:

  药方一:强化需求分析,突出重心,重视系统策划与规范化运作,打造品牌效应,以系统分析的视角研究发掘需求空间,万不可为赚取档口费而浪费资源,“萝卜白菜”一哄而上。

  药方二:明确主旨,进行系统研究,提升艺术博览会的品位;不断拓展研究性、文化性及相应的传播效应,把握不同前沿趋势;要顺势而为,万不可盲人摸象——不死不活、得过且过地一届接一届办下去。

  药方三:通过艺术博览会品牌及高端客户进一步拉动在博览领域的影响力,打造艺术博览会的格调,合理规划,建立标准,分类指导,且不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别把高雅的艺术盛会搞成地摊艺术。

  药方四: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大监管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力度,思想重视,措施到位,特别是艺术博览会的评估、评奖问题。当下艺术博览会的论坛组织比较普遍,但评估、评奖的较少。其实,评估、评奖也是培养和引导市场的方式之一,关键是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政府主管部门对此新兴行业,切忌因为不熟悉而“无为<